《黄河之声》论文范文-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方法论述
摘要:近代时期,我国对钢琴艺术的研究非常深入,许多钢琴音乐作品都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诞生了众多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再结合西方独特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巧,实现了钢琴艺术的审美升华。歌曲《我的祖国》早期是出现在影片《上甘岭》中的一首插曲,因为其具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在传播爱国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独特价值,再加上婉转、悠扬的曲调,受到国内许多钢琴家的喜爱。蒋泓教授在1997年根据歌曲《我的祖国》创作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式,在国内收获了许多忠实听众,随后又经过了张朝的改编。本文为了更深度挖掘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围绕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演奏方法
引言:近年来,国内钢琴家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多数作品是经过改编的曲目。钢琴作品《我的祖国》是蒋泓教授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优秀钢琴作品。1956年国内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中的一段插曲,这段插曲凭借优美的旋律和婉转、悠扬的曲调,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在郭兰英的经典演唱下,《我的祖国》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蒋泓教授在创作钢琴曲《我的祖国》时,将人们熟悉的一些旋律保留了下来,并通过和声、节奏、织体、音区等方面的变化,将原本简短的歌曲改编成了独具中西方特色和蕴含丰富情感的钢琴演奏作品,赋予了歌曲宛转悠扬的钢琴旋律,使听众的情感总是在不经意间被调动起来。目前,钢琴曲《我的祖国》经过了无数作曲家的改编和演奏,其中最经典的要数蒋泓和张朝的作品。
一、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创作由来
1956年夏天,歌曲《我的祖国》首次出现在电影《上甘岭》中,歌曲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蕴含了志愿军战士深厚的革命情怀和爱国之情。作曲家们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立足于歌曲主题,在融入钢琴创作知识与技法的基础上,对歌曲主题及内容不断延伸,通过对歌曲整体布局的优化完成二次创作,使作品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得到升华,更能够抒发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勇敢拼搏之情。钢琴曲《我的祖国》的创作,使原生乐曲的旋律变得更加丰富,凭借钢琴艺术的各种意识,使原曲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使《我的祖国》以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歌曲《我的祖国》在我国是非常经典的爱国主义歌曲,在国内的流传十分广泛,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将歌曲当成重要的教学素材,研究《我的祖国》的学者越来越多。歌曲《我的祖国》在国内有着很高的受欢迎程度,所以广大音乐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歌曲角度,许多作曲家对改编《我的祖国》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从各种音乐形式的角度更精妙地呈现《我的祖国》。蒋泓和张朝根据自身艺术体验及惯用创作手法,为人们呈现出了蕴含巨大审美价值的钢琴作品,对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作品后期的推广和传播,提升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艺术价值。
二、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浅析
(一)蒋泓改编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
1、曲式结构
蒋泓教授根据同名歌曲《我的祖国》改编的钢琴曲《我的祖国》中,主要运用五声调式,有别于歌曲并列的二部曲式,在情感表达、艺术表现上的能力更加突出。钢琴曲的开头为C大调,后面部分的改编则立足于歌曲原有的主题旋律,采用加花、装饰等手法,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和声。钢琴曲中用到了大量协和音程,使音乐的旋律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直击听众内心,能更好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1]。蒋泓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主要是结合传统变奏曲的结构来改编的,同时将并列的二部曲式当成了歌曲的主题,通过在歌曲后半部分采用加花和装饰的手段,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织体与和声的伴奏,这样就完成对歌曲调式的改编目标。歌曲《我的祖国》在经过改编后,乐器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会提高音乐曲目艺术创造的难度。歌曲《我的祖国》作为一首经典老歌,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仍然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取决于它自身蕴含的特有音乐特色。独特的音乐特色决定了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变奏,避免在改编时和歌曲的主题旋律出现较大偏差,使钢琴作品和歌曲在主题上体现出高度契合性,从而提高听众对钢琴作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
蒋泓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用到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欣赏钢琴曲《我的祖国》,可以发现钢琴作品中的主题和原本歌曲的旋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变奏的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蒋泓充分借鉴了原歌曲中的经典旋律以及作者迫切想要通过表达自身情感时的心理动态,在动静结合、怀旧与创新之间留存,同时又能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优美的歌声,正是这种音乐风格使得钢琴曲《我的祖国》得到了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2、作品和声
国内钢琴改编作品普遍都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多数改编作品的调式、调性都采用五声音阶或者七声音阶。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距今,无数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钢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实现了中西方声乐艺术有机结合。蒋泓教授改编的《我的祖国》,作品以C宫调式开头,将主调五个柱式与弦琶音形式的开始,随后出现了主调的分解和弦,并使C宫调式一直向主题延伸,将主题当成切入点,保留了旋律所具备的中国民歌特色,并将适量西方声乐元素融入了作品当中。以主题为切入点,在旋律上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形式,在写作手法上融入西方声乐元素[2]。钢琴作品是由歌曲改编而来,作品在旋律上与歌曲一样都能巧妙表现深厚情感,体现浓厚爱国主义思想,但二者又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调式上,歌曲中全曲都采用F宫调式,第二变奏变为降B宫调式,贯穿作品后续内容。在《我的祖国》曲式架构方面,这首歌曲出现了多次单二部曲式结构,主歌与副歌相互呼应,展示了细腻、柔美和气势磅礴的情感。蒋泓教授在改编这部作品时,对主题进行了多次加花,使得音乐进程得到了大幅推进。此外,作品在运用和声时,如在华彩和尾声等部分,以及在副歌旋律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的三连音和柱式和弦,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使得作品的旋律变得十分饱满。
3、作品意境
意境并非音乐特有,但却是展现音乐风格的一大要素。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蕴涵深厚的意境之美。蒋泓教授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保留了歌曲的原本风格,如歌曲中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3]。钢琴作品《我的祖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这是本作品最典型的音乐风格之一,如作品的第一主题旋律婉转、悠扬,琴音笼罩下能让听众联想到波涛翻滚的大河,联想到大河上的渔船、河边的各种风光景象。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类似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琴音与意境交融,毫无雕琢痕迹,这是对作者精心打磨的直接体现,情景交融之间能将听众带到作品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作品还具有虚实互补的音乐风格,如作品中变奏和华彩部分直观展现出恢弘的气势,让笼罩在琴音下的听众眼前闪耀一幅幅真实画面,直观体悟中国是如何从艰苦走向胜利、走向繁荣的,在听众面前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作品营造的这些意象是含蓄的,没有具体实象,不同听众在聆听时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感悟。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还具有留白的音乐风格,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中,最忌讳的就是缺少留白,音乐也不例外[4]。蒋泓教授改编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听众在聆听时总是能产生无限遐想,留白的风格特征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从表面来看都没有向人们展现战场上的硝烟,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从人们对美好和平生活的追求体现对战争的态度,这就给作品添加了一双想象的翅膀,使人们在聆听钢琴曲时,总是能回想起那段战争岁月,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钢琴作品的音乐之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张朝改编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
1、中西方融合创新
张朝先生从歌曲《我的祖国》的角度,结合中国民歌特色和西方特有的创作技法。中西方调式相互结合的条件下增强钢琴作品的和声织体与音响效果。钢琴作品中,张朝先生从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如点出主题、展开部第三部分等;五度综合性结构和声与非三度重叠和弦等,都是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的,可以看出民族调式在钢琴曲《我的作品》中是一种核心要素。张朝先生在改编时为了提高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将无调性调式和五声调式结合起来,在不协和的音响效果的帮助下,使作品不仅与歌曲的音乐情感相符,又能降低二者在融合时可能存在的突兀感。在作品的大小调式方面,整部作品的调性变化较大,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具有戏剧性。引子部分采用降B大调,给人一种大江汹涌澎湃的感觉。主题第二部分则转为B大调,带来柔和、宽广的感觉。44小节随着紧张情绪的升级,调性转入E大调。在58小节,调性从c小调转向f小调,小调的明暗程度使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倾向。最后,重新进入柔和的B大调,直接体现了作品中大小调运用的变化性。每一次调性的变化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音乐氛围,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这种演奏方式突出了音乐中蕴含的情绪、情感,使钢琴演奏的音响得以丰富[5]。在《我的祖国》钢琴作品中,穿插在大小调中的主题旋律都是立足于民族五声调这一基础之上,并通过融入西洋调式使歌曲在改编时得到不断创新。
2、音色模仿手法
在我国有许多传统民族乐器,不同民族乐器有着不同音色特点,能十分精妙地展示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国内许多钢琴作品都是在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当然也有部分作品重视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张朝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就有许多音色模仿的内容,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还希望在演奏时将民族乐器独特的魅力展现处理,挖掘钢琴音色的多重价值,增强钢琴作品在演奏时的表现力。钢琴作品的开头就引入了流动式的琶音织体,在左右手相互交替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模仿,在音色上营造流水般的感觉。
3、意境与留白
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在创作时都喜欢使用意境、留白等艺术手法,张朝先生在改编《我的祖国》时,也巧妙运用了意境和留白。意境是能激发人们想象力、扩展想象空间的一个要素,张朝先生在改编《我的祖国》时就非常重视赋予作品独特意境,为作品添加一些看似虚无缥缈,但总是能调动人心的一种元素,使作品蕴含强大生命力。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作品的引子通过音符流水般的跑动,配合经常出现的高音,能更好地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自动进入河水流动的意境,高音时而出现在现场营造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距离感。在钢琴作品中,无论呈示部和声织体怎样变换,其来回跑动的音符始终都是不变的,张朝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对意境造成破坏,使水流动的声音伴随着演奏进程的推移随之出现,赋予钢琴作品独有的生命力与活力,将钢琴作品空灵的音色体现出来。此外,在钢琴作品中,作者还重视使用塔板,使用塔板增强作品的延音效果,便于更好地采用意境和留白等艺术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更好地将钢琴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6]。张朝先生在改编时用到了意境和留白的艺术手法,能很好地将听众拉到作品情感表达的空间当中,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音乐情感。
三、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演奏方法
(一)引子部分的演奏
蒋泓教授改编的钢琴作品中,引子部分需要将指腹当成支点,采用波音分解和弦来表现连绵不断的河流,在演奏时需要快速弹出一连串的音符,同时要合理使用钢琴踏板。在演奏时,演奏者必须掌握好演奏的深浅层次,考虑如何通过对深浅层次的把控发挥出最好的波音效果。在作品的华彩部分,演奏者需要通过指尖和琴键的接触暂开演奏,在弹奏的过程中将作品中营造的大江两岸的景象体现出来。对于音与音的连接,演奏者要避免留下缝隙,要保证钢琴演奏的连贯性和生动性。演奏时,演奏者必须将对速度的把握作为重点,手指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过增加手指的活动量在与琴键接触的过程中,为听众展示生动形象的乐音。
歌曲《我的祖国》中采用的是非再现的二段式曲式结构,张朝先生将其改编成了展开性终端的三段式形式[7],作品当中织体的变化尤为丰富,得益于不同和声的帮助,在不同和声变化的帮助下将旋律的色彩显示出来。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和声体系的重叠不同的是,中国民族音乐强调轻重缓急,联合声音色彩的变化,将丰富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张朝在钢琴作品中用到了许多中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线性旋律,使原本距离不等的各个声部向同一个方向展开线性运动。如引子中一开始就通过副歌的第一句打开改编作品的序幕,这样就能使旋律声部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主题部分的演奏
在钢琴曲《我的祖国》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钢琴踏板的深浅层次,乐句平稳且富有线条感,高度重视演奏者对右手的控制,需要巧妙体现出演奏时节奏上的变化。在换指时,演奏者可以稍微将手指放平。在演奏过程中,采用何种演奏方法能巧妙表达作品的情感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演奏时对被连音线连接的乐句不能够私自断开。演奏者要把握好作品的韵律,这是演奏钢琴曲《我的祖国》的关键,只有亲切、朴实的主题,才能打动和感染演奏者的内心。
蒋泓教授改编的《我的祖国》中,演奏时在作品的第一主题中,旋律声部在右手,左手节拍重音处有琶音伴奏[8]。琶音的弹奏中,需要从左向右进行弹奏,由小臂带动手腕左右揉键,保证声音的整齐性和协调性,给人一种如水般流畅的感觉。各组琶音中,最后一个音属于旋律音,演奏时演奏者应避免将其与其他音重合,确保主旋律的纯净与清晰。在演奏旋律音后,演奏者应保持声音的延续,而不能立即离开琴键。在演奏过程中,右手在弹奏旋律声部时需运用适当的指法,以确保旋律的连贯性,避免因指法使用不当而导致出现声音的断层。张朝先生改编的《我的祖国》中,演奏者要考虑段式与主题的特点,控制好演奏的力度和速度,使音乐呈现不同节奏。在演奏时,速度和力度是决定演奏效果的主要因素,能够使音乐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钢琴作品《我的祖国》在演奏时,更快的演奏速度可以强化音乐的整体连贯性和感染力,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而放慢演奏速度则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主题旋律的明亮和柔和感,使作品更具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因此,演奏张朝先生改编的《我的祖国》时,演奏者要控制好速度和强度,基于作品的改编意图合理运用改编技巧。例如,在第1~43小节的演奏中,演奏者要适当放慢速度,有效推进主题;而在第44~104小节中,因为这段内容中用到了大量和弦,所以应适当加快速度;在105至123小节中,主题重回起始的慢板,借此进一步发展主题。在《我的祖国》这部钢琴作品中,通过快慢音符的交错出现,能使旋律线条展现出独特而巧妙的变化。
(三)演奏方法对比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钢琴作品前,必须把握好作品的构造,掌握正确的音调,并在演奏过程中形成正确引导,使声音的节奏富有弹性,保证各编组的配合以及各音阶的均衡,在演奏时保证音乐本身张弛有度[9]。钢琴曲《我的祖国》在演奏时,并非简单看演奏速度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对演奏方法的使用以及演奏过程中对作品本身的处理。蒋泓教授的作品在演奏时,强调稍微提高节奏的自由度,在保证灵活节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节奏的速度,这是许多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少人喜爱的艺术特点。张朝先生的作品中,序言部分采用了“Rubato”这一变奏式语言,但这并不是说演奏者可以随意调整演奏速度,而是要在保证音乐基本节奏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对调子的节奏进行调整,根据演奏者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要营造的场景,将节奏进行压缩、拉长等处理,在作品演奏过程中赋予演奏者自身的特色。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了蒋泓和张朝两人改编的钢琴曲《我的祖国》,认为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在钢琴艺术推广以及钢琴演奏过程中,要想增强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必须了解作品具备的音乐风格,把握好作品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在演奏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原本固定的音调在协调、配合的过程中,演绎成一首充满生命力的乐曲。
参考文献
[1]赵昕.基于“审美、行美、育美”理念下课程思政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渗透——以《我的祖国》为例[J].大众文艺,2023,(17):168-170.
[2]孙振霖.张朝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及演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3]李妍槿.张朝《我的祖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风格与演绎探析[D].南昌大学,2023.
[4]黄楠.民族声乐作品《我的祖国》的时代性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3,(09):101-104.
[5]卢奕霖.张朝钢琴独奏曲《我的祖国》与储望华钢琴协奏曲《我的祖国》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法对比论析[D].四川音乐学院,2023.
[6]李伟.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及演奏方法赏析[J].参花(下),2022,(12):101-103.
[7]高玲玉.论张朝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以《我的祖国》为例[J].当代音乐,2022,(10):186-188.
[8]胡皓.论中国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艺术风格[J].当代音乐,2022,(08):129-131.
[9]杨乐.爱国题材钢琴曲《我的祖国》演奏方法分析[J].求学,2019,(4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