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源论文发表咨询网 公告: 首页 - 网站声明 - 在线投稿 - 发表流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医学期刊
建筑期刊
教育综合
计算机类
教育期刊
新闻体育
学报刊物
水利/档案
核心期刊
农业/牧业
科技期刊
音乐/美术
工业期刊
煤炭/电力
经济期刊
其他刊物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称论文写作指导 > 正文
《小品作文选刊》浅谈阿合奇县名的汉语翻译与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8-06-06 08:35:44  来源:  【 】   浏览:

 

《小品作文选刊》浅谈阿合奇县名的汉语翻译与历史沿革

 

 

————————————————————————————

【摘 要】地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语言、社会、地里、历史、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属社会历史文化产物,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地名翻译也同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浅析了阿合奇县县名的历史沿革以及县名在汉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由于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的混乱,给社会交往和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因而新疆地名的翻译应该规范统一。

 

【关键词】阿合奇县名;阿合奇;汉语翻译;历史沿革;音译

 

一、 阿合奇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阿合奇县(اقچئي[aqʧij])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脉腹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部。地理坐标为76°39′(川乌鲁)~79°02′(库拉姆附近),北纬40°(乔洛克)~41°29′(铁什克山口)。东邻乌什县,东南、南分别与柯坪县、巴楚县接壤,西南与阿图什市毗连,北、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交界,国界线长286.7公里。县境东西长196.6公里,南北宽150.7公里,总面积16797平方公里(包括乌宗图什河源地区2843平方公里以及与邻县争议地区3080.5平方公里)。

阿合奇县现辖五乡一镇三场,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3万余人,主要由柯、汉、维、回四个民族组成,柯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6%,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阿合奇县属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27.2℃。平均日照时数2988.6小时,≥10℃的积温2435.8℃,无霜期171天。年平均降水量184.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501.4毫米。牲畜有马、牛、羊、山羊、牦牛、骆驼等。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麦、青稞、蚕豆、胡麻、油菜等。

阿合奇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托什干河水系纵贯全境,多年平均径流量28亿立方米。海拔高度极度不均衡,最低海拔有不到2000米,最高的海拔高度竟几乎能达到6000米。阿合奇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20余种矿产,金、铁、铜、铅、铅锌、铁锰、重晶石、蛇纹石、大理石、石膏、粘土矿等储量较丰富。受环境条件制约,对矿产资源的勘探程度较浅,目前开发利用还很少。

西汉时,阿合奇县境属于思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魏晋南北朝时,尉头并入龟兹。唐置尉头州,属龟兹都督府。此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尉头多次被邻近地方政权兼并。元朝统治西域后,为察合台汗国份地。明朝属东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属察合台后王创建的叶尔羌汗国统治,后又属准噶尔。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乌什置办事大臣,阿合奇县境(当时被称为哈克夏勒布鲁特游牧区)属乌什办事大臣管辖。光绪八年(1882)八月改为乌什直隶厅,归属阿克苏道。民国2年(1913)改乌什直隶厅为乌什县,隶属阿克苏道。民国29年(1940)8月从乌什撤出,建立阿合奇设治局,33年(1944)升格为阿合奇县,属阿克苏行政长公署管辖。

清朝时期及乌什建县以后,哈克夏勒未设政区,一切行政事务均由游牧部落佩顶戴的的头人和各“卡伦”监管。民国10年(1921),乌什县政府开始在哈克夏勒建立乡一级行政区,在原4大部落基础上建立4个乡,其范围是:

胡提秋部落范围 从今乌什县的哈日特克巴什恰合玛沿托什干河而上过色帕巴依至乌曲及南部山区。

巴合特尔部落范围 从今乌什县的牙满苏沿托什干河而上至阿克加尔、库兰萨日克、加朗奇、克孜勒拱拜孜及其北部山区。

沙托胡里部落范围 从今阿合奇县上乌曲经苏木塔什、阿克塔拉直至哈拉奇乡的阿合奇村及其以南广大地区。

哈拉胡力部落范围 从哈拉奇至包括今哈拉布拉克乡全部和国营马场、食品牧场所在地域及南北西北部的广大山区。

以上的4部落的地域人丁为基础划为4个乡,每乡设1个“乡约”又名“朱尔提阿克沙哈力”(“朱尔提阿克沙哈力”原是对部落头人的尊称,当地人借用称呼“乡约”)。

民国28年(1938),乌什县将上述4乡的辖境作了局部改变,即把离乌什县城较近的哈热特克、牙满苏合巴什恰合玛等柯尔克孜聚居区规划乌什县二区管辖。哈克夏勒柯尔克孜地区仍保留4个乡。其范围是:以库兰萨日克和色帕巴依两地为基础,包括所属南北两山的山区划为第一乡;以乌曲、加朗奇、苏木塔什、阿克塔拉、克孜勒拱拜孜及其范围山区划为第二乡;哈拉奇及其所属山区划为第三乡;哈拉布拉克及其所属山区划为第四乡,每乡各设1名乡约,4乡之上设1名总乡约。总乡约由乌什县政府委任,直接对乌什县政府负责。

1949年9月,阿合奇实现和平解放。1950年4月25日建立阿合奇县人民政府,隶属阿克苏专员公署。1954年7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1956年改称自治州),阿合奇县划归其管辖。

民国时,按地理位置从东至西沿托什干河两岸划为4个乡。建县后,仍保持4个乡建制。1950年,阿合奇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重新划定行政区。最初为区乡制,1958年改为政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1984年机构改革,政社分开,建立乡镇制。

1990年底全县设1镇5乡、三个农牧场,乡,镇下辖17个行政村、5个乡办牧场、61个村民小组。

二、阿合奇县名及其汉语翻译

阿合奇县已被发现的地名有四种。最早的是尉头(“ويتوو” [ojtoo]),其次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然后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qaqʃaal]),最后就是阿合奇(اقچئي[aqʧij])。下面按照时间的先后一个一个来分析阿合奇县故名及其汉语翻译和存在的问题。

1.尉头(“ويتوو” [ojtoo])。

阿合奇县最早的地名是尉头国(“ويتوو” [ojtoo])。“东汉时,尉头国的中心在哈拉奇乡一带,有300户,2300人,800兵丁。”尉头国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三十六国里面的尉头国今天地理位置就是阿合奇一带。“尉头”这个词在柯尔克孜语是“ويتوو” [ojtoo],意思是“盆地和山地”。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命名的特点“ويتوو” [ojtoo]是属于“因地形地貌得名”。وي[oj]是盆地、凹地,توو[too]是山地的意思。由柯尔克孜语地名的构成形式它是“由复合词构成”的地名。

 

وي[oj]+ توو[too]= “ويتوو” [ojtoo](名词+名词=地名)

 

当我们探讨 “ويتوو” [ojtoo]的汉语音译时,发现地名音译有不符合规则的情况。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翻译标准,“ويتوو” [ojtoo]应译成“奥依托”,而不是“尉头”。当然,尉头国是公元前出现的地名,那个时候的地名音译不符合现代“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翻译标准是很自然的。

2.“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

“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是阿合奇县历史名称。文献上关于“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的信息很少,几乎找不到。民间有一首歌关于“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的歌:

ايتىلۇۇ قاقشاال جەرىمدىن،

Ajtəluu qaqʃaal ʤerimdin,

众所周知的哈克夏勒地区,

ابالقى اتى سارى ۅزۅن،

abalqə atəŋ sarəɸzɸn,

最初的名称叫沙日乌宗,

قالماقتار جەردەپ بئر مەزگىل،

qalmaqtar ʤerdep bir mezgil,

从卡里马克人侵占的那个时代开始,

قاقشاال دەپ اتىڭ ۅزگۅرتكۅن.

qaqʃaal dep atən ɸzgɸrtkɸn.

把地名被改成了哈克夏勒。

从这首歌可以发现“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是阿合奇县之前的地名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kakʃaal])还要早的名称。这首民间歌词里的卡里马克人可能指的是蒙古人的准噶尔部落,因为准噶尔人17世纪到18世纪控制天山南北。哈克夏勒这个地名可能是准噶尔人命名的。但是这个说法是否可信、是否科学,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论证。

柯尔克孜语“沙日”(سارى[sarə])为黄色,“乌宗”(ۅزۅن[ɸzɸn])为河滩。“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即“黄色的河滩”的意思。“据当地人士的说法是因为托什干河两岸牧草丰茂,入秋草色转黄,在视觉上河的两边是一片连一片金色草滩,游牧民族对草场怀有特殊的情感,因此以“金色草滩”来称呼自己的故乡。但这只是情理上的推测,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结论”。

“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命名特点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它是因地形地貌得名的。由柯尔克孜语地名的结构来看,“沙日乌宗”(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沙日”(سارى[sarə])+“乌宗”(ۅزۅن[ɸzɸn])(形容词+名词=地名)是一个复合词构成的地名。

关注(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的汉语音译可以发现它不符合现代“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见附表1)的规则。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翻译标准(سارى ۅزۅن[sarəɸzɸn])应译成“斯热约尊”,而不是“沙日乌宗”。

3.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qaqʃaal])。

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qaqʃaal])是阿合奇县故名之一,是一个地理概念。柯尔克孜语是“贫瘠的土地”的意思。阿合奇建县初期,曾经与“哈克夏勒”地区同时使用过一段时期,后来,新疆省政府命令只能用阿合奇,而不能使用“哈克夏勒”县名,实际上,在民间,个别老百姓有时还在叫“哈克夏勒”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乌什办事大臣,布鲁特(柯尔克孜)游牧的哈克夏勒(即古尉头,今阿合奇县)地区与邻近的乌什地区并归其管辖。”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知道“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qaqʃaal])是阿合奇县18至20世纪之间的地名。“哈克夏勒”(قاقشاال[qaqʃaal])这个地名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命名特点来分析,可以得出它是因地形地貌而得名的。哈克夏勒有荒凉贫瘠的意思。因这一带地处天山腹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地面多系旱生植被,为山地草场,自然景观略显荒凉。由柯尔克孜语地名的结构来看,它是属于由一个单纯词构成的地名。

قاقشاال[qaqʃaal]的汉语音译也存在问题。قاقشاال[qaqʃaal]音译按照现代“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标准应翻译成“喀克沙勒”,而不是“哈克夏勒”。

4.阿合奇(اقچئي[aqʧij])。

阿合奇(اقچئي[aqʧij])系民国29年(1940)建县时命名的。阿合奇从乌什析出后,初建设治局,设治局机关驻哈拉奇乡的阿合奇村,故名阿合奇设治局。31年(1942)设治局机关迁驻乌曲(ۇچ[uʧ]),但名称未改变。民国33年(1944)设治局升格为县,仍以阿合奇为县名,一直使用至今。阿合奇,是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芨芨草”。阿合奇县过去有大面积的芨芨滩。芨芨草生长在高原或荒漠,有很强的生命力。阿合奇因阿合奇村的名字而得名。“阿合奇村是古尉头国所在地,民国析置设治局到建县时,其经济发展的中心仍在哈拉奇乡的阿合奇村一带,古取名阿合奇县。”阿合奇(اقچئي[aqʧij])这个地名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命名特点来分析,可以得出它是因地形地貌而得名的。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的构成形式分析,“阿合(اق[aq’])”+“奇(چئي [ʧij])”=阿合奇(اقچئي[aqʧij])

(形容词+名词=地名)可以得出它是由复合词构成的地名。

“阿合奇”这个音译也不符合现代“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规则。柯尔克孜语里面的ق[q’]字母的音译汉字是“克”,而不是“合”, اقچئي[aq’ʧjj]应该翻译成“阿克奇”。(اقسۇۇ [aq’suu])按照“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规则,音译成“阿克苏”是符合规则的。而与之相同的(اقچئي[aq’ ʧjj])也应该音译成了“阿克奇”这样才符合“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表”的翻译规则。

 

结语

 

将少数民族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地名,不仅是标准化本身的现实需要,也是少数民族语地名步入祖国大家庭的迫切要求。197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中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并颁布了《少数民族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该转写法在第一条中规定:“少数民族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发的主要用途:(1)作为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少数民族地名的标准;(2)作为地图测绘工作中调查记录少数民族地名的记音工具;(3)作为汉字音译少数民族地名定音和选字的主要依据;(4)为按照字母顺序统一编排我国地名资料和索引提供有力条件。

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不外音译和意译两种办法新疆各少数民族集中地地区,所以地图上大量出现的是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地名译写一般以专名音译、通名原则上音译,特殊情况下音译重复意译为原则。所谓音译是指以少数民族语地名中的音素组合为依据,尽可能地用同音或近音的汉字反映出来。由于汉字长于表意拙于表音,加上韩玉伟方言的影响,于是同一地名出现多种汉字写法。例如قاقشاال[qaqʃaal]有卡克夏勒、哈克夏勒和阔克萨勒三种译写。قۇلانساراق[qulansaraq]有库兰山、库兰萨日克两种译写。

为了使汉字译写求得规范,需要认为的加以限制。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测绘局增为测量队分别制订了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和柯尔克孜语地名译音规则进行了修订,并作为专业标准公开出版。在修订过程中,我们曾征求过新疆语委员的意见,从使用情况看这些规则不仅使用于测绘部门,它还适用于教学、出版、新闻等许多部门。可以说这些《规则》的修订出版是适时的、必要的。

《规则》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地名译音表,一是词汇表。每一规则的译音表中列出了该语音表中出现的所有音节形式并具体规定了各音节对译的汉字。考虑到有些词在当地已有习惯的汉字译法,用字与译音表不同,需要个别照顾。例如:qara(黑)译“喀拉”不译“喀热”。køl(湖)译“库勒”不译“科勒”。

由于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的混乱,给社会交往和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因而新疆地名的一些必须规范统一。

 

 

参考文献

【1】牛汝辰.《柯尔克孜语地名规律》[J]. 载《语言与翻译》,1994年,第四期:65-66页.

【2】哈兰·阿山阿洪. 《地名不能轻易更改》[J]. 载《语言与翻译》,2013年第4期:28-29页.

【3】主编 长理, 副主编 阿山•司马义,阿合奇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合奇县志》[M]. 第一版.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4】牛汝辰著.《新疆地名概说》[M].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84年。

【5】贺继宏,张光汉 主编.《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M],第一版.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6】庞森权、刘静、田硕著.《地名标准编辑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0月.

【7】阿合奇县地名委员会编(内部资料).《阿合奇县地名图志》[M],第一版.乌鲁木齐:新疆地矿局测绘大队制印厂印刷,1992年1月.

【8】国家测绘总局, 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和翻译通则: 草案》[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年.

【9】于维成著. 《新疆地名与建制沿革》[M],第一版.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编著. 《中国柯尔克孜族》[M],第一版. 银川:宁夏人名出版社,012年5月1日.

【11】阿孜古丽·艾山. 《史诗<玛纳斯>中的地名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2年.

【12】乌云高娃.《地名翻译研究》[D]. 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 2010年.

 

 
上一篇:《乡村科技》信阳蔬菜生产发展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校园英语》分布式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咨询方式

 ---->>学术源论文咨询发表网
 ---->>咨询QQ:854727998 
 ---->>电话:
   
13889158687(微信同号)

 ---->>邮箱:lunwen133@163.com
投稿写明所投期刊,3日内回复.五日未回复可电话咨询。

工作时间:8:00-17:00   周六值班、周日休息,国家法定假日休息

学术焦点 更多>>

《健康必读》省级医学月刊 当月发
《医药前沿》国家级医学月刊 ISS
《中国健康月刊》国家医学月刊-是
《才智》省级教育类月刊-CN22-13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省级教育类月
《考试周刊》省级教育类月刊/国内
《科教导刊》省级教育类旬刊 ISS
《文艺生活》省级教育类月刊 ISS
学术推荐 更多>>

《中小学电教

     《中小学电教》:省教育厅主管,省电教馆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

《文艺生活》

     《文艺生活》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南省

《黑龙江科技

     《黑龙江科技信息》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发表流程   -   网站声明   -   在线投稿   -   友情链接

咨询电话 13889158687(微信同号)  QQ咨询:854727998


投稿邮箱:lunwen133@163.com
学术源论文发表咨询网 www.xueshuyuang.com  备案号:
闽ICP备2021001903号-2
版权所有  学术源论文发表咨询网